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昆虫网-昆虫图鉴-昆虫数据库
  << 昆虫网首页
黄翅大白蚁 Macrotermes barneyi Light
 
以下关于黄翅大白蚁的生物分类地位,尽可能遵照最新的分类系统构建,并以物种网数据库中的关联顺序排列展开。但是,不同学者往往在分类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本系统立足本站观点,结果仅供参考。

└·生物分类系统(Biota By Systema Naturae)
 └·真核生物域(Eukaryota)
  └·动物界(Animalia)
   └·两侧对称动物亚界(Bilateria)
    └·原口动物支(Protostomia)
     └·蜕皮动物次亚界(Ecdysozoa)
      └·裂足动物超门(Panarthropod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六足动物亚门(Hexapoda)
         └·昆虫纲(Insecta)
          └·等翅目(拟撤销)(Isoptera)
           └·新白蚁进化支(Neoisoptera)
            └·白蚁科(Termitidae)
             └·大白蚁亚科(Macrotermitinae)
              └·大白蚁属(Macrotermes)
               └·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
重要提示:由于文字撰写和图片授权付出了编辑的很大努力,所以,未经许可,本站原创和独家接受授权的那部分文字和图片是不能转载或引用的哦。相关版权协议,详情请见底部的版权声明。注意哦,只要您继续浏览本页下面的内容,即视为同意该声明。谢谢合作~
黄翅大白蚁群体中以原始型蚁王、蚁后产卵繁殖,不产生补充性生殖蚁。兵蚁、工蚁均分两型——大兵蚁、小兵蚁、大工蚁、小工蚁。

大兵蚁 体型大,体长10.50-11mm,头深黄色,上颚黑色。头及胸背有少数直立的毛,腹背毛少,腹部腹面毛较多。头大,背面观长方形,略短于体长的1/2。囟很小,位于中点之前,上颚粗壮,左上颚中点之后有数个不明的浅缺刻及1个较深的缺刻,右上颚无齿。上唇舌形,先端白色透明。触角17节,第3节长于或等于第2节,前胸背板狭于头呈倒梯形,四角圆弧形,前后缘中凹,后胸背板狭于前胸背板,但宽于中胸背板,足较长。

小兵蚁 体形显著小于大兵蚁,体色也较淡。头卵形,侧缘较大兵蚁更弯曲,后侧角圆形,上颚与头的比例显得更细长而直。触角17节,第2节长于或等于第3节,其他形态与大兵蚁相似。

有翅成虫 体大型,体长14-15.5mm,体背面栗褐色,足棕黄色,翅黄色。头宽卵形。复眼、单眼椭圆形,复眼黑褐色,单眼棕黄色。触角19节,第3节微长于第2节。前胸背板前宽后窄,前后缘中央内凹,背板中央有1淡色的“十”字形纹,其两侧前方有1圆形淡色斑,后方中央也有1个圆形淡色斑,前翅鳞大于后翅鳞。

卵 乳白色,长椭圆形,长径0.6-0.62mm。

大工蚁 体长6-6.5mm,头深棕色,胸、腹部浅棕黄色。头介于圆、方之间,头几乎垂直于腹轴,触角17节,第2,3,4节大致相等。前胸背板约相当于头宽之半,前缘翘起,腹部膨大如橄榄形。

小工蚁 体长4.2-4.4mm,体色较大工蚁浅,其余形态同大工蚁。
分布(Distribution)
中国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香港;越南。
生物学(Biology)
营群体生活,成熟蚁群在安徽调查,一般为20-40头,未见有超过60头的大群体。

1.蚁群的组成、分工 黄翅大白蚁的蚁王、蚁后,均是由长翅成虫分飞后形成,在该种白蚁巢内未发现短翅和无翅型的补充性生殖蚁。但是相邻的两个黄翅大白蚁蚁群,可以合并(主要指蚁王、蚁后)。年轻的蚁后并入年长的群体,可以延长群体寿命,所以并巢合群,是黄翅大白蚁种群自然演替中又一种形式。工、兵蚁均有性的区别,但性器官发育不全,无生殖能力。工、兵蚁均有大、小之分,工蚁占工兵蚁总数的87%~96.9%。大工蚁担任外出采食任务,占整个工蚁比例的33%~51.9%;小工蚁是工蚁中的大多数,占工蚁数的49.1%~66%,主要职能是担负巢内修路、筑巢、搬运、抚育等职。兵蚁在工、兵蚁总数中占3.1%~12.2%,亦有大、小兵蚁之分,大兵蚁主要是巢内蚁群保卫者;小兵蚁可以跟随大工蚁外出采食。大兵蚁占兵蚁总数0%~16.7%,小兵蚁占兵蚁总数的83%~100%。

2. 分飞规律 湖南、广州4月下旬~6月上旬,江西5月中旬~6月中旬,安徽5月中旬-6月中、下旬是黄翅大白蚁有翅成虫分群期。在安徽,成熟蚁群有隔1年、2年分群,也有连续3年分群的,一般成熟群体产生有翅成虫的数量为1000~3000头,兴旺的群体可飞出2000~9000个有翅成虫。分飞前工蚁在蚁巢附近修筑凹入地面的凹形分群孔(深1~4cm、长1~4cm),也有少部分的分群孔突和非常稀少的分群孔堆,地面上见到凹形分群孔时,一般情况下进行了第1次分飞。分群孔1巢有10余个至数十个,有翅成虫在下半夜分飞,分群孔上半夜被打开,工、兵蚁(以兵蚁为主)在孔外巡视,形成保卫圈,防止外敌(蚂蚁等)入侵。要求下半夜气温在21℃以上,有翅成虫才分群飞走,有强烈的趋光性,在路灯下降落的虫体多,雌雄脱翅后配对,寻找适宜场所入土营巢,6天后开始产卵,第1批卵30~40粒,以后每天产4~6粒,卵期约40天。初建群体入土深度,在100天内为15~30cm,巢体只有1个底平上拱的小空腔。
黄翅大白蚁是筑大巢集中生活的蚁种,成熟群体的巢常在1m处。巢的外围有数十层连结薄泥片层,层次不分明,数厘米至22cm的厚度,具保温、保湿的功能。巢内有长条状孔洞的菌圃,由泥片、泥骨架覆盖和支撑,泥质精致的王室在菌圃团中上部,有的蚁巢底侧部有很多植物碎片,是其储存的粮食。

3. 蚁巢的外露迹象 地面常有粗大的断断续续的粗蚁路,在地表分布非常明显。受害的杉、檫木有蛀蚀的痕迹。经第1次分飞后地面暴露出凹形的分群孔(集中成几片,每片有几个孔),结合地形分析,可判断蚁巢的位置。黄翅大白蚁主巢上方也能长出鸡菌,但出菌的机率远比黑翅土白蚁小,主要是菌圃少,没有分散的菌圃腔,所以以幼年蚁群的蚁巢上出菌多。

寄 主:桉树(Eucalyptus spp.),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檫木(Sassafras tsumu),泡桐(Paulownia fortunei),油茶(Camellia oleifera),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核桃(Juqlans regia),二球悬铃木( Platanus hispanica),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等,除危害活树,还危害伐倒木、枯立木。农作物中的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高粱(Sorghum vulgare),玉米(Zea mays),花生(Arachis hypogea),大豆(Glycine max),红薯(Ipomoea batatas),木薯(Manihot esculenta)。
中国有记录的子阶元 
 抱歉,没有记录。
中国未记录(或不确定)的 
 抱歉,没有记录。
版权声明(Copyrights):本站内容版权不开放。本站对所有本站原创的内容或图片具有完全著作权及版权,对单独授权本站使用之文字、图片等内容亦有维护原作者权益之责任,以上内容未经许可,严禁下载、线下保存、转载或部分转载。如遇侵权,本站有权追责。追责按照文字按照国内新媒体通行标准¥1/字符作为基础计价,图片按照国际图库通行中图价格$150/幅作为基础计价,索赔计价为索赔时间减去盗版起始时间,每年溢价50%,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即若为3年前盗版,即为索赔基数乘以2.5)。此外,侵权人需承担诉讼费等全部维权费用。本站内容尤其严禁转载、编辑至百科类网站,针对此种侵权,本站直接向行为人索赔。并且,本站有在不对侵权人/机构通知的情况下直接通过但不限于网站、微博等媒体对其包括但不限于实名、机构名等信息进行曝光之权利。

本站除原创内容外还有部分内容来自开放版权内容和对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的引用、整理,所引用的开放版相关图片、文字已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标注说明;已发表学术文献已于结尾按照论文惯例标注参考文献。
  << 昆虫网首页